【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关于癌痛的四大理解误区

发布日期:2022-05-02 点击数: 3272 次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杀手。

癌症因其病因复杂、死亡率高,令人谈癌色变。如何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

我们将连续推出癌症防治系列科普文章,敬请关注。

调查显示,初诊的癌症患者中,疼痛发生率为 25%,晚期的癌症患者中疼痛发生率则升至 70%以上,大部分疼痛是因为肿瘤直接浸润、侵犯、压迫其他器官的神经所致,患者会感觉有刺痛、钝痛、压痛或刀割痛,疼痛强度高,持续时间长。在我国,约有一半癌症患者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30%患者临终前的严重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许多患者对于癌痛治疗存有较大疑虑及认识误区,在被动的情况下带着癌痛生存,生活质量极差。为此,海南省肿瘤医院疼痛科主任张志春表示:尽早消除误区,能极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使其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达到无痛生存的目标!

误区一:肿瘤的疼痛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控制的,因此必须忍痛。

张志春介绍,绝大多数癌痛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癌痛治疗和肿瘤治疗本相辅相成。虽然部分癌痛症状会随着肿瘤的发展逐步增强,但癌痛明显并不完全代表肿瘤恶化。就目前医学而言,无论是通过口服药片或是微创介入治疗,只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绝大部分的癌痛都能得到缓解。

癌痛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感觉,它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种疾病。癌痛控制,很大程度取决于患者对于疼痛的认知。张志春认为,伴有疼痛的肿瘤患者应该相信当今的先进医学,能够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患者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向医生提出,接受医学治疗或是心理安慰,不需自己忍着。”

误区二:服用阿片类药物会成瘾,一旦使用无法停药。

对于阿片类药物,药量增大不等于成瘾。

张志春称,临床上大部分肿瘤患者到了中晚期,是很少能够逆转到治愈的。患者病情恶化以后,疼痛也不可能得到自行的缓解。采用规范合理的镇痛药物,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促进食欲,增加抗肿瘤的体力和信心,为后续治疗提供帮助。相对于肿瘤治疗,癌痛治疗更能药到病除,立竿见影。

“阿片类药物的服用,是按时吃药,而不是按需吃药,这是一种系统规范性的治疗。”张志春称,癌痛的治疗首要原则就是按阶梯给药,阿片类止痛剂属于缓释剂型,药物在胃肠道缓慢释放后吸收,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止痛作用一般可以维持12个小时。定时、小剂量的规律性服药,能够形成一种“止痛记忆”,缓慢且规律,可避免形成血药浓度的峰值,不会达到成瘾的浓度。

随着肿瘤的进展、疼痛的强度会逐步增加,需要随时调整镇痛药物剂量。和大多数药物一样,阿片类药物也有一定的耐受性,需要不断调整甚至增大剂量,这都是正常的。患者需明确一个观念:“阿片类药物作用就在于止痛,而不是在于逆转肿瘤进程。”从这个角度而言,即肿瘤没有消除,疼痛也不会消失,那么阿片类药物也不可能停下来,这并不属于“成瘾”。

误区三:吃药一定有副作用,所以小痛要忍,不能忍受时再用药。

长期得不到有效止痛治疗的病人,容易出现因疼痛导致的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发展为难治性疼痛。“你以为忍一忍就过了,其实越忍越严重。”张志春认为,当病人感觉疼痛忍无可忍,此时身体损伤已经很大了。

在中、重度疼痛时,普通的非甾体镇痛药效果很差甚至是无效的,即使增大剂量,镇痛作用也不增强,反倒副作用增大,即所谓“天花板效应”。而阿片类药物会随着疼痛强度增加而增量,依然可以增加镇痛效果,并无“天花板效应”,从理论上来讲是没有剂量限制的。这一点和普通的非甾体类镇痛药完全不一样。

治疗轻度癌痛,可以短时间少量用一些非甾体类的普通镇痛药,比如消炎痛、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但如果长期服用,镇痛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对胃肠道和肝肾功能的损害反倒加重。

一旦上升到中度以上的疼痛,则需用强阿片类药物来进行治疗。强阿片类药物副作用主要表现在恶心、呕吐,一般1-2周患者可自行耐受。另一副作用就是便秘,很难耐受,通过规律服用润肠缓泻药物、合理改善膳食结构等方式,便秘问题大部分可以得到缓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强阿片类镇痛药对肝肾功能、胃肠道几乎没有损害。

误区四:增大镇痛药剂量或使用针剂类止痛药可迅速缓解癌痛。

针剂类止痛药用于癌痛,多数采用杜冷丁注射液、吗啡注射液等强阿片类镇痛药,少数采用非甾体类镇痛药(如: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和弱阿片类镇痛药(如:曲马多注射液等)。

“从癌痛治疗上讲,我们不主张长期依靠皮下或者是肌肉注射镇痛药的方式来解决疼痛,因为这种方式不但患者依从性差,还会导致镇痛不全、容易成瘾等弊端。

治疗癌痛是需要长期规范性治疗的,不要追求一蹴而就。”张志春称,目前针剂多用于急性疼痛或爆发痛,临床不推荐用于慢性癌痛治疗。长期使用皮下注射吗啡或是杜冷丁,止痛时间维持在4-6小时,此时血液浓度迅速上升再迅速下降,患者有可能不断增加剂量,容易耐药和成瘾。在不断增加药物剂量的进程中,还会产生神经毒性,杜冷丁早已被明令禁止用于癌痛治疗。

海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二科曾接诊过一个肺癌晚期病人,一直口服阿片类药物镇痛,日口服剂量竟达到 2600mg 吗啡 (相当于每天吃进胃里 260片,每片10mg),这个患者属于超大剂量用药,但是镇痛效果依然很差,常因疼痛煎熬而彻夜难眠。经张志春副主任会诊后,果断停用所有口服镇痛药物,采用近年来新兴的癌痛微创镇痛技术(PCA)进行止痛处理。采用PCA技术后,患者当晚就睡了一个好觉,对镇痛效果满意,尤其是爆发痛出现时,患者再也不用找医生护士打止痛针,实现了镇痛的“自我管理”。

张志春特别指出,如果癌痛患者日口服吗啡总量超过200mg,依然镇痛效果不满意,即属于难治性癌痛,最好找专业的疼痛科医生就诊,可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包括PCA技术在内的微创介入镇痛方案,而不是一味盲目增大口服镇痛药物剂量。 

稿件来源:健康促进宣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