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出现这五种症状,需警惕鼻咽癌!

发布日期:2022-04-22 点击数: 5012 次

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旨在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树立癌症三级预防理念,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动参加防癌健康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癌症早诊率和生存率,切实遏制癌症危害,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我们将连续推出癌症防治系列科普文章,敬请关注。

近三个月来,广东的刘女士在清晨起床时经常感觉单侧鼻塞,用力吸鼻后能从口中吸出带血的鼻涕。她以为是鼻炎并没有寻求治疗,在反反复复两个多月的偏头痛、涕血情况后,刘女士前往海南省肿瘤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鼻咽癌。

很多人都曾出现过鼻涕带血的情况,怎么就成了鼻咽癌呢?据海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一病区主任钱永介绍,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部的恶性肿瘤,病理上主要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是我国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极为高发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第一位。由于鼻咽部解剖位置隐蔽,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因此早期难以诊断,往往容易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

警惕早期五大临床症状

钱永主任介绍,鼻咽癌早期有五种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正确做法是,当患者发现自己情况反常时,就应该及时就医。

一是涕血,表现为鼻涕中带血或从口中回吸出带血的鼻涕,又称为回吸性痰中带血。涕血常发生在早晨起床后。涕血量不多时,经常被患者疏忽,误认为是鼻炎或鼻窦炎,或被当作咯血到内科就诊。

二是鼻塞,大多表现为单侧鼻塞。当鼻咽肿瘤增大时,可能出现双侧鼻塞。

三是耳鸣、耳闷、听力下降。该症状是由于鼻咽癌新生物堵塞患侧咽鼓管口所致。听力降低也可能是鼻咽癌进一步恶化损伤听力神经所致。耳鸣和听力下降常被误诊为中耳炎或其他疾病,以致耽误治疗。

四是头痛,初诊鼻咽癌时,大约70%的患者有头痛症状。鼻咽癌的头痛症状常表现为偏头痛、颅顶枕后或颈项部疼痛。鼻咽癌头痛大多与癌组织侵犯颅底骨质、神经和血管有关。

五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过度劳累、感冒、牙齿发炎或其他感染性原因,颈部也会有炎症性的“包块”,且经常伴有疼痛,一般经过休息或者消炎治疗后会缩小。但如果肿块较硬、无疼痛、固定,或者经消炎治疗后无明显缩小,甚至颈部肿块持续增大,尤其是颈上部(耳垂后下方)质地较硬、活动度差的无痛性颈部肿块,很可能是肿瘤性淋巴结,需要高度警惕、及时就诊。

广东、广西省多发,EB病毒是主要病原体

鼻咽癌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其发病主要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有关。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部(鼻腔后端狭窄的管状通道)的主要肿瘤类型,在我国南部(如广东、广西)最为多见,发病高峰在50-59 岁。广东省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三。

据统计,鼻咽癌5年生存率约为60%,但原位复发率达到10%-20%,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仅10%-20%。

究其发病原因,首先,鼻咽癌的发病具有种族、家庭及地域聚集的特点。鼻咽癌高发的华南地区,即使人在侨居国外以后,其后代的鼻咽癌发病率仍然明显高于当地人。其次,病毒感染。目前大量研究发现EB病毒在鼻咽癌发病机制中起到主要病原体的作用。

第三,环境因素。鼻咽癌高发地区的大米等食物及饮水中镍的含量较高,并且这些高发地区的居民通常有食用腌制食品的习惯,其中含有的亚硝酸盐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被证实会诱发鼻咽癌。

早诊早治,能提高预后存活率

钱永主任介绍,鼻咽癌筛查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头颈部物理检查、EB病毒抗体的血清学检测、鼻咽活体组织或颈部淋巴结病理检查、医学影像检查和超声波检查。在这些筛查方法中,EB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是早期辅助鼻咽癌诊断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评估健康人患鼻咽癌的危险性,并对这些人群进行健康指导。检查中如发现VCA-IgA抗体升高,应注意进一步检查(如鼻内镜或MRI等)及定期追踪复查。如果家族中有出现过鼻咽癌病人,应定期到医院检查鼻咽及VCA-IgA抗体。

如果出现原因不明的一侧或双侧耳鸣,耳闷胀感,听力下降及反复中耳炎、涕中带血或后吸鼻后“痰”中带血、颈侧淋巴结肿大、原因不明的头痛、复视(看东西时有重影)、伸舌偏斜、张口困难等症状,均应提高警惕。处在高发区、有家族病史的人,应及早进行鼻咽癌筛查。不论从病情康复还是医疗费用角度看,定期体检则是最重要、亦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鼻咽癌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发现越晚,治愈可能性越小,预后越差。早诊早治,治疗后的存活率可以得到显著提高。日常生活中,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少吃腌制食品、戒烟、避免长期疲劳,保持乐观的心态,加强锻炼;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用鼻习惯,多漱口,必要时进行鼻咽腔冲洗,避免病毒感染。 

稿件来源:健康促进宣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