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救命药”不便宜?
据了解,全球目前已批准上市的抗癌药物约有130~150种,这些药物配制而成的各种抗癌药物制剂达到1300~1500种。抗癌药贯穿于癌症整个治疗期,正确使用有效的抗癌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5年生存率。常见的抗癌药物有靶向药物、生物制剂、中药及化疗药物等,不同的药物作用机制不同。
除了一些上市很早的化疗药和靶向药,很多抗癌药确实偏贵,特别是刚上市的靶向药和免疫治疗药,便宜的上千,贵则上万,堪比黄金。
为什么有些救命的抗癌药那么贵?
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抗癌药物的诞生需要非常高的研发成本。药物在进入临床实验之前需要多年的研究,科研人员要夜以继日地研究药物成分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药物效果是否显著,会给身体带来哪些毒副作用等,随访、二期实验、三期实验等漫漫长路,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最终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后才能获准上市。
其次,新型抗癌药物还存在着专利保护期,能在几年内垄断整个市场,以此来回收开发业务所投入的成本。比如《我不是药神》中化名“格列宁”的格列卫,是白血病人们的救命药,自诞生之日起就自带专利。从发现靶点到获批上市,格列卫的出生整整耗费了五十年,制药企业诺华投资超过50亿美元,直接成就了5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还催生了两项足以获得诺奖的重大发现。格列卫这样的研发周期和投入,如果没有专利,估计就再也没有企业愿意生产了。所以,它的价格也非常惊人。
在如此高的研发成本之下,药企向消费者收取生产成本之外的高额费用也就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成本高、周期长,这就造成了有些抗癌药物并不便宜。
晚期还要砸钱买“救命药”吗?
事实上,癌症晚期并不等于死亡,有的癌症晚期患者也仍有治愈的机会。比如,有的B细胞淋巴瘤,单靠化疗治愈率会偏低,如果在化疗基础上加上靶向药物治疗,治愈的机会就会增加。
而有的晚期癌症尽管不能治愈,但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做到较长期带瘤生存,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这类药物即便价格贵一些,也是值得的。
有的晚期癌症没有较为合适的抗癌药物可用,即便有,其疗效也很一般,只能有限地延长一两个月或者几个月。这种情况下,如果所用的抗癌药物很昂贵,是否使用则要视患者经济情况而定。家庭条件较好的人自然问题不大,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就会倍感压力。
海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二病区医师蒙燕介绍,是否需要用很贵的自费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对于癌症晚期的患者,想要延长生存时间无可厚非,但一定要综合考虑肿瘤的恶变程度、年龄、身体情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后,再决定是否要“放手一搏”。医生也一定会在用药之前与患者或患者家属充分沟通,言明利弊后才做出决定,尽可能避免出现人财两空的结果。
适合自己的“救命药”才是最好的
一边是生命威胁,一边是经济毒性,患者和家属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对于每一个癌症晚期患者来说,疗效佳的抗癌新药无疑就是生的希望,可新药往往意味着昂贵的价格,面对每月动辄数万元的支出,大部分患者的内心交织着对生的渴望与犹豫,担心因为自己将整个家庭拉入困境。
蒙燕介绍,对大部分患者来说,自费购药是不可避免的。一来,新药上市初期,基本都以自费形式出售;二来,更残酷的现实是,医保支付的程度赶不上患者耐药的速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会故意给癌症晚期患者开很贵的自费药。”蒙燕说,所有治疗一定是医生基于患者的实际情况而给出的最优方案。
“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抗癌药,关于治疗,患者也拥有充分的选择权。”蒙燕说,对于一些经典的抗癌药物,在临床上也是一线的用药,它的价格不贵,临床疗效也比较好。而那些价格比较昂贵的抗癌新药,它会随着专利保护期的结束,或是国产仿制药品上市,价格会逐渐降低。国家也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让更多昂贵的抗癌药物降价,或是纳入医保范畴,最大程度惠及癌症患者。所以,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病情实际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药物,而不是盲目跟风。
文/吴海燕
医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