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原因究其根本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又可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也非常多,如风湿及药物热、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中暑、烧伤,以及骨折、手术等情况,都可能引起发热。
当出现中低热时,我们可以先物理降温,加上饮食护理,观察一段时间,必要时就医;若出现高热,则应首先去医院检查,明确病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抗菌药物主要针对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发热有治疗作用,当确诊为病毒性感染则必须使用抗病毒药物;而对于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则只能通过控制病因来解决了;对诊断不明的发热,应积极诊断,切不可自服退热药,以免掩盖病情,造成不可控制的后果,更不能滥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不仅仅是细菌耐药问题,还可能引起很多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二重感染等,往往不但没能控制好发热,反而使病情更加复杂化。并且每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也各有千秋,普通患者如果自己随意使用不仅难以对症下药,耽误病情,而且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的机会。另外,抗菌药物的疗效有一个使用周期问题,有时我们会碰到使用某种抗生素时疗效暂时不好的问题,这时先不要埋怨医生开的药无效,也不要随意更换,频繁的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即对多种抗菌药物都不起作用了,这样以后再出现细菌性感染就很难选用抗菌药物了。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应考虑下用药时间是否足够,如未达到抗菌药物的起效时间,药物还未发挥作用,可能根本就见不到效果了,此外,用药剂量、给药频率及途径是否恰当,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都可能影响到抗菌药物的疗效。而如果药物见效了,也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一定的周期,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病原体都被抗菌药物杀死,不会因残余细菌再次引发相同的症状而反复用药,如此反反复复,相当于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自然选择时间,也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