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T•151】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持续发热病人?

策划/梁山 图&文&版式/贾慧娜 发布日期:2019-02-03 点击数: 4814 次

面对长期持续性发热病人,尤其是高龄的肿瘤患者,如何准确判断发热原因及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1月31日,在海南省肿瘤医院第151次MDT(多学科诊疗模式)讨论会现场,多名专家积极发表看法并给出指导意见。

微信图片_20190203092021.jpg

微信图片_20190203092026.jpg

MDT会议现场

94岁高龄的梁爷爷是一位晚期结肠癌患者,结肠癌术后半年出现肝、肺、骨多发转移,合并不完全性肠梗阻、肺部感染、尿路感染。1月29日起,患者持续出现39℃以上高热,经药敏测试,患者多种抗菌药耐药,行头孢等普通抗感染治疗,高烧依旧,后升级为万古霉素治疗,发热缓解,但仍持续低烧。

患者高龄且病况复杂,如何有效缓解多发感染情况,是否需要调整目前抗感染用药是主管医师最关心的问题。

会上,影像专家于丽娟、王丽英深入解读了患者的影像资料,ICU主任邓春、肿瘤化疗科主任魏志霞、泌尿外科主任马玉林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参与MDT讨论的专家均有数十年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其中“留洋博士”魏志霞、马玉林主任分别在美国、日本工作学习多年。经过讨论,专家一致认为:患者多发感染的重点在腹腔,针对尿路感染不建议频繁更换尿管,可采用冲洗膀胱应对。万古霉素刚开始用药不建议更换,可选择一种抗腹腔感染的药物联合治疗。通过调整治疗方案,目前患者体温正常,病情稳定。

无独有偶,79岁的赖爷爷也遭遇了持续发热困扰。去年8月,他不幸查出晚期膀胱尿路癌术后复发并转移, 10月起出现不规律发热,一直延续至今。动态监测影像及血常规等基本趋于正常,长期无明显诱因间歇性发热,让主管医生百思不得解。

赖爷爷反复发热到底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的?邓春主任表示,患者发烧几个月,其他指标相对正常,发病原因倾向于非感染性。在后续治疗上,因为副作用太大,不支持使用激素疗法。“有一种老药叫消炎痛,或许可以尝试。”邓春主任凭借多年的用药经验中肯建议。

马玉林主任排除了患者发热与尿路感染的关系,赞同邓春主任非感染性发热的判断。魏志霞主任强调,患者年纪偏大,未查明发热原因前要密切随访,如需后续化疗也要进行深度谈话,全面评估后再确定化疗方案。

在本次MDT现场,肝胆胰外科李铎主任还带来一个极富争议的病例。

74岁的李大爷2016年体检发现腹膜后病灶,国内多家医院对肿块性质判断不一,患者前往日本筑波大学以原发性肝癌进行质子治疗,肿物消失。因无病理结果,消失的肿瘤是原发性肝癌还是转移瘤至今没有定论。可最新的影像结果发现,其肝尾状叶和胰头上始终有一两公分肿物,多家医院专家犯了难?到底是质子治疗后的瘢痕组织还是可恶的肿瘤残留病灶?

专家们纷纷拿起影像片子一探究竟,现场议论纷纷。

微信图片_20190203092043.jpg

1549156900(1).png

我国腹部肿瘤泰斗级专家、海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邵永孚教授,擅长各类疑难复杂肿瘤病症的诊断与外科治疗。他凭借40多年临床经验,仔细比对片子的细微之处,高度怀疑为十二指肠间质瘤,为慎重起见,建议患者行增强CT检查,年后可手术切除。

海南省肿瘤医院作为全省推行MDT最佳医疗单位,为广大肿瘤患者搭建多学科诊疗平台,制定最优治疗方案,降低患者治疗费用,大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该院MDT已常态化融入日常医疗工作之中,未来将成为科室工作业绩和年终评优的标准之一,吸引更多年轻医生参与进来,造福更多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