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吴先生是一位退休的处级领导干部,半年前确诊肺腺癌。听家人说他发病前特别乐观、热心,有事没事约老友打扑克,还经常自己驾车送村里的老头老太太去集市上喝茶,但入院几个月,从来没有人看见他笑过,连走进他的病房都有强烈的压抑感。
“想不开的患者很多,尤其是刚确诊不久的,毕竟癌症不是一般的疾病,谁都有压力。”海南省肿瘤医院多位护士说。“我们会努力开导病人,尽量给他们营造舒适的治疗氛围,但我们也已经接受了有些患者可能会抑郁的现实,把更多注意力来防范个别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抗拒治疗,甚至是自我伤害等严重情况的发生。”
早在数年前,上海瑞金医院曾对数百名癌症病人的身心需求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尽管有六成以上的患者比较坦然地接受了患癌的现实,仍有近四成的病人无法相信患癌事实。这二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乐观也比较配合治疗,后者则往往哭哭啼啼,对治疗结果感到悲观。而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年报也显示,约30%~50%的肿瘤患者会出现心理问题。
“患者心态会对整个治疗效果产生微妙的影响。尽管不是绝对,但心态良好的患者治疗效果确实要好于心态较差的患者,在院的生活质量也会高一些。”上述受访护士一致认为,想要让那些想不开的癌症患者抛弃悲观的认知,更乐观地面对治疗,需要医院、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癌患悲观心理可贯穿整个诊疗过程
在海南省肿瘤医院,有一定工作年限的护士都能总结出一些癌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临床护理工作。一般说来,那些悲观型的患者在不同的病程中会出现以下心理及行为:
1.诊断期
获悉诊断结果的那天,对于每位患者几乎都是刻骨铭心的,他们的人生开始改变,原来所有的生活计划被打乱。他们不愿接受这个事实,跑很多家医院,希望获得不一样的结果,会抱怨命运不公,出现恐慌、焦虑等情绪。
2.治疗期
随着治疗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身体反应时好时坏,治疗产生的副作用让他们对治疗效果产生了怀疑,一些个人形象上的改变也让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敢随便出去见人。由于治疗失去了工作,需要靠亲戚朋友接济才能生活下去,内疚感也常常伴随着他们。特别是一次又一次的复查,癌症的转移让他们以为自己可能永远也打不败癌细胞,仅存的一点信心也逐步消耗殆尽,内心备受煎熬。
3.绝望期
如果各种治疗方法均无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则当病情进一步恶化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难以忍受的疼痛时,癌症患者将感到绝望并表现出强大的抗拒力。他们可能会对治疗失去信心,不会听取医护人员、家人或朋友的劝说,具体表现为烦躁、挑衅、不遵从医生的建议。
从国内已经发生的案例看,癌症患者始终都是病人群体中最脆弱的那一部分,很多时候不是癌症本身带来的躯体损害让患者活不下去,而是绝望和痛苦让癌症患者无法活下去。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医疗纠纷,对医护的打击很大,也给更多的癌症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愈后比较差、分期比较晚的癌症类型,想不开的人的比例较高。”海南省肿瘤医院精神科(心理咨询门诊)医师郑慧凝说,在她接诊的癌症患者中,多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晚期的癌症患者承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可能会产生“死了就什么也不怕了”的极端心理。
他们为什么容易“想不开”?
人生多艰,更何况是负重前行?癌症患者要承受的“重担”涉及疼痛、经济、心理、情感等方面,任何一点处理不好,轻者消极应对治疗,重者导致自残甚至是自杀。
1.疼痛摧残
癌症在晚期往往伴随着癌痛,就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早期癌痛可以通过药物控制,但很多患者到最后即便加大镇痛药物剂量也无济于事。长期时间忍受疼痛的折磨,将快速消磨患者的生存意志,在得知无药可用或治愈无望的情况下,有些人会把死亡当成最好的解脱。
2.经济压力
每一个癌症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承受经济和精神压力的家庭。癌症患者因为治疗和身体原因不能出去工作,基本上全靠家人的支持。而相对于一般疾病,癌症的整体治疗费用是相对较高的,当治疗周期过长,患者不可避免产生愧疚心理,尤其是那些老年患者,最容易产生放弃心理。
3.心理煎熬
几乎没有一个癌症患者在得知病情后还谈笑风生的,绝大部分人都会出现焦虑、多疑、适应障碍、抑郁、愤怒、绝望等负面情绪,如不及时引导,他们将丧失生活的希望和勇气。不少医生透露,癌症患者的心路狭窄难于解脱,主要还在于病情先入为主式的认知难于改变,即癌症目前仍属于绝症,有人走过来了,但毕竟数量有限,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财两空的凄惨结局。这种不可避免的抑郁将让患者更加沉闷,不愿交流,或者丧失对外界的一切兴趣,如此恶性循环,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4.情感淡漠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癌症病人要面对的现实还有亲情的变化。其实绝大部分患者家庭都会全力支持患者治疗,也会有意识地从心理上给予疏导,但不排除有些患者受到家人的漠视。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经济较困难的家庭,以及原本就存在感情裂痕的家庭。
癌症患者要坚定治疗的信心,随着时间推移,家人旗帜鲜明的支持尤为重要。如果家庭先放弃患者,他们的求生欲将极速降低。
怎样为生命打开另一扇“窗”?
对癌症患者而言,单纯的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应从“心”入手。而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不能单纯依靠专业心理医生,还需要医护人员、家庭成员和社会有关人员的通力协作,从各个方面打消他们的顾虑、抚慰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和勇气。
1.家庭成员能做什么?
家人是否关怀与支持,是患者能否走下去的关键。首先,这时期的患者大多精神脆弱,也暴躁易怒,一定要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关爱,尤其是尽快把他们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越早开始治疗,生存几率越大。其次,做好患者照护工作,如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备好营养餐,陪床时帮助打理个人卫生,还应重视日常陪伴,听其倾诉,了解其愿望,并尽力帮助实现。总之,要努力让患者明白,他(她)的存在对于家人是多么的重要,绝非金钱可比,他们能配合治疗、心情舒畅,就是家人最大的欣慰。
2.医护人员能做什么?
对于治疗,医护人员始终都是癌症患者最愿意信任的人,医护人员的只言片语也会引起患者内心的巨大波澜。正因如此,建议医护人员在精心做好患者治疗方案的同时,多给她们一些理解和包容。要多传达一些取得积极治疗效果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癌症的信心。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时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治疗。
3.社会大众能做什么?
癌症患者是比较敏感的,有些地方因为风俗原因,将患癌视为不祥的事,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歧视心理压力。目前,国内社会还缺乏对这类重病患者的关注,也存在对癌症疾病本身的误解,更忌讳讨论死亡,而相关调查也发现,很多癌症患者在确诊后会选择主动远离亲戚朋友,一般的社会交际活动也会降到最低,这其实并不利于他们的康复。
给予癌症患者更多问候与鼓励,奉献爱心帮助贫困患者完成治疗,不以异样的目光来看他们因为放化疗而导致的外表变化,主动邀请他们参与各类活动,不厌其烦地倾听他们的讲述……抗癌路上,你我同行。
链接一
癌症患者如何自我排遣负面情绪?
适当宣泄,表达出自己恐惧或担心的事情,和家人一起做决定,与病友分享经验或相互支持。另外,在感到焦虑、心情难受的时候,转移注意力。可以看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尝试进行深呼吸放松,或者可以找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
链接二
“乐观”就不会得抑郁症了吗?
爱笑、乐观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不会得抑郁症。本质上,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和生理基础,任何人都有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另外,抑郁症往往只有处在发作期,它的种种症状才会显示出来。而癌症患者是抑郁的高危人群,生病期间,即使再乐观的癌症患者也会有沮丧、失落的情绪,有些患者,甚至在抑郁的时候,还会努力表现出开心的样子。乐观不意味着不会得抑郁症,也不要拿开不开心判断抑郁症是否好了。
链接三
癌症患者如何克服睡眠障?
睡眠是本能行为,紊乱就意味着生理调节紊乱。癌症患者睡眠生理节奏紊乱的原因很多,与躯体情况、环境因素、精神心理、药物等息息相关。针对治疗睡眠障碍,目前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了 镇静催眠药、某些抗抑郁药,小剂量新型抗精神病 药物等,都能改善失眠。但是药物治疗必须得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正确的使用。非药物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早期治疗失眠效果好。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文/吴海燕

医院新闻
【特别关注】癌友,您为啥“想不开”?
审稿/郑慧凝 发布日期:2023-02-03 点击数: 4487 次
患者吴先生是一位退休的处级领导干部,半年前确诊肺腺癌。听家人说他发病前特别乐观、热心,有事没事约老友打扑克,还经常自己驾车送村里的老头老太太去集市上喝茶,但入院几个月,从来没有人看见他笑过,连走进他的病房都有强烈的压抑感。
下一篇:
医生出诊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