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年夜饭桌上的肉食攻略

发布日期:2021-02-18 点击数: 5879 次

又到了千家万户团聚的日子,在仪式感满满的年夜饭桌上,少不了大鱼大肉,肉食者们将开启味蕾的幸福之旅。但“每逢佳节胖三斤”,饮食不当,不仅仅容易肥胖,还会影响健康。

那么节日期间如何科学吃肉呢?小编专程请来营养科医师支招。

每种食物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是不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各不相同,它们各司其职,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而肉类是我们获取动物性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硒的重要来源。按种类来说便分为红肉、白肉以及鱼虾蟹贝类

红肉

指在烹饪之前呈红色的肉,如猪、牛、羊、兔等动物的肌肉和内脏,这类肉又叫畜肉类。生肉的颜色呈现红色,是因为含有血红素。畜肉中,牛羊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达20%;猪肉较低,一般为13.2%左右。此外,畜肉中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也较接近,利用率高,含有较多的赖氨酸,宜与谷类食物搭配。

白肉

顾名思义,白肉是在烹饪之前呈白色的肉,如鸡、鸭、鹌鹑、鹅等动物的肉,又叫做禽肉。禽肉的蛋白质含量为16%—20%,其中鸡肉的蛋白质含量最高,鹅肉次之,鸭肉相对较低。研究表明,摄入禽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无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无关,可以放心食用。

鱼虾蟹贝

鱼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含有所有必需的氨基酸,因为鱼的蛋白质很容易消化,所以这些氨基酸很容易获得。不同种类的鱼所含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耐受性或降低脂类物质的循环浓度。研究调查表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成年人摄入鳕鱼,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每天服用6克的鳕鱼可以改善超重和肥胖成年人的葡萄糖代谢。

至于肉类中经常被谈之色变的大敌“脂肪”,也需要我们理性去看待——鱼类中还含有较多的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些水产动物还富含EPA和DHA,对降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风险有重要作用。禽类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次为亚油酸和棕榈酸。

其中,鸡肉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且脂肪酸组成优于畜类脂肪,只要不过量食用,一般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某些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畜肉类中饱和脂肪酸偏高,其中猪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的吃肉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平均每天摄入鱼、禽、蛋和瘦肉总量120-200克。吃肉时,首选水产品,禽类次之,最后是畜类肉。

研究表明,不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对缺血性心脏病(IHD)的发生风险有不同的影响: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量与IHD的发生风险成正相关;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酸奶和奶酪的摄入量与IHD的发生风险成负相关;禽类、白鱼、牛奶和鸡蛋的摄入与IHD的发生风险无显著相关。

另外动物脂肪摄入过多可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所以建议吃瘦肉。此外,为了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建议去皮食用,且避免用煎炸的方式烹调。另外建议将肉类和蔬菜混合搭配使用,更有利于营养均衡。

简单来说即是“控制量、少红肉、吃瘦肉、混搭吃”。

供稿/营养科王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