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是海口某建筑工地的女工,在高温环境下作业一天后突发意识障碍、四肢抽动、皮肤燥热等症状,被120紧急送到海南省肿瘤医院救治。患者入院时体温高达41℃,心率最高160次/分、血压最低75/50mmHg,口腔、鼻腔、消化道均有出血,四肢皮肤瘀斑,头颅CT提示轻度脑水肿,病情十分危重,生命危在旦夕。
急诊科医生立即邀请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邓春会诊,邓主任凭借临床经验,准确判断为热射病,并第一时间将患者转入ICU进行全面抢救。 在邓春主任全程指导下,ICU医生有条不紊地对患者实施降温、镇痛镇静、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床旁血液滤过(CRRT)等综合治疗。此时,患者仍然处于危险之中,血小板进一步下降,凝血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24小时监测指标达到峰值:APTT大于170s,TT大于160s,血小板降至1.6万/L,肌红蛋白达到3000u,谷丙转氨酶最高2000u,肌酸激酶最高3300u。邓春主任按照热射病抢救要求,严格规范治疗,结合临床经验,每4小时严密监测凝血功能、血常规、肝肾功、心肌酶等重要指标。 随着抢救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患者第3天血小板开始回升,凝血功能等各项指标逐渐好转,第6天意识恢复并成功脱机,第7天凝血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停止CRRT治疗。 “热射病”是一致命性急症,早诊断、早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热射病患者往往病情发展迅速,抢救“时间窗”很短,一旦误诊或延误抢救,死亡率高达80%。该例重度中暑、热射病的成功救治,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充分降温、持续CRRT治疗、早期呼吸支持、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异常、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以及对心、肝、肾、脑等脏器功能的有效保护。 邓春主任介绍,“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汗液无法正常排出,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出现昏迷、晕厥等现象。在中暑的分级中属于重症中暑,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呕吐、无汗、口干、昏迷、呼吸衰竭等,体温高达40℃以上,严重时会导致脏器衰竭乃至死亡。 邓主任提醒,夏日来临,海南多地持续高温,户外劳动者成为中暑的高危人群。如高温下发生有人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放至通风阴凉处,擦拭凉水以降低体温,随后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如持续高烧40℃左右,要立即就近送至医院进行有效治疗,千万不可认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抢救时机。 患者脱险后与ICU医护人员合影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