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与迷云 中国抗癌新药2018年回顾和2019年展望

文/魏志霞、雷君、程蒙、杨敏 发布日期:2019-03-08 点击数: 8381 次

2018年,CFDA继续展示出革新务实的态度和勇气,一共批准了12种抗癌新药上市,是去年的2倍多。同时,免疫联合化疗治疗的研究成果也在这一年相继公布,由此革新了肺癌、乳腺癌等肿瘤治疗方案。

回顾这些事件,“攻克肿瘤”就像低垂的果实一样,似乎就在手边,让我们对2019年充满了期待。海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化疗科新药应用团队在新春伊始,带您回顾2018年抗癌药发展进程,展望2019年新药前景。

微信图片_20190308143539.jpg

文章按病种分类讲解。分为新上市药品、医保和价格、免疫治疗回顾、2019年新药展望4个部分。

01、2018年中国新上市的抗癌药

肺癌  

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2018年无疑是希望之年。有4种新药在中国上市。

1、一线治疗ALK+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阿来替尼(商品名:安圣莎)。相对于一代的ALK抑制剂克唑替尼,作为第二代ALK靶向药,阿来替尼更能延长无进展生存期,高达34.8个月,可谓是后来者居上。

2、对于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后肿瘤依然进展,或对克唑替尼不耐受的ALK+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了新的选择:塞瑞替尼(商品名:赞可达)。尤其是脑转移患者,塞瑞替尼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该药已纳入医保,能够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3、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千呼万唤始出来:纳武利尤单抗(商品名:欧狄沃),本文的第三章节将会详细讨论,此处不再累述。

4、对于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过2种及以上系统性化疗后,如果仍出现进展复发的可使用安罗替尼(商品名:福可维)。安罗替尼为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VEGFR、PDGFR、FGFR、c-Kit等激酶,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且该药目前已进入医保。

乳腺癌

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主要依赖于患者的雌激素受体(E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来选择治疗。拥有ER阳性或HER2阴性的患者获得了更多希望。

1、ER阳性且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绝经后)可以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哌柏西利(商品名:爱博新®)。E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十年来一直缺乏突破,哌柏西利的出现改变了治疗格局。这是全球首个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一项II期临床研究表明,合并使用哌柏西利与来曲唑时,其无病进展生存期平均为20.2个月,而单独使用来曲唑的患者仅为10.2个月。

2、具有高复发风险的HER2过度表达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可以使用帕妥珠单抗(商品名:帕捷特)。帕妥珠单抗主要用于早期和局部晚期肿瘤术后,以降低疾病复发风险;或晚期肿瘤一线用药,此时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可以延长15.7个月。

3、治疗后进展的HER2过度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可以使用吡咯替尼(商品名:艾瑞妮)联合卡培他滨进行进一步控制。吡咯替尼为国产抗HER2药物,主要用于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人群,将成为抗HER2治疗失败后的另一种选择。

结直肠癌

转移性结直肠癌在传统的一线二线标准治疗失败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呋喹替尼(商品名:爱优特)的上市有望突破晚期结直肠癌无药可用的困局。呋喹替尼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该药除了适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目前其联合紫杉醇以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为适应症的关键性III期临床研究正在中国开展,期待着能够给我们带来好的消息。

肝癌

一直以来,肝癌的治疗药物稀缺,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在2018年,随着重磅药物甲磺酸仑伐替尼(商品名:乐卫玛)的出现,肝癌治疗终于破冰。该药用于无法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CC)的一线治疗。临床数据显示:针对中国肝癌患者,甲磺酸仑伐替尼可以将中位生存期提高50%,达到15个月,而索拉非尼只有10.2个月。中国是肝癌大国,期待该药能尽快进入医保。

卵巢癌

无论是否携带BRCA突变,对铂类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维持治疗有了新的选择:奥拉帕利(商品名:利普卓)。该药为首个获批用于BRCA突变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关键性III期试验结果证实,针对接受铂类化疗后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的BRCA突变晚期卵巢癌患者,与安慰剂组相比,奥拉帕利将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70%,在接受奥拉帕利治疗的患者组中,60%的患者在3年内无疾病进展。

黑色素瘤

2018对于黑色素瘤患者非常重要的一年。望眼欲穿的PD-1免疫治疗药物开始在国内上市:帕博利珠单抗(商品名:可瑞达)和特瑞普利单抗(商品名:拓益)。前者为进口、后者为国产。从研究结果看,两药都有不错的疗效。其中,拓益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17.3%,一年中位生存率高达69.3%,中位总生存期超过16个月。而拓益对比进口药物,价格不到1/3,目前是全球价格最低的PD-1单抗。

霍奇金淋巴瘤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又有了一线生机。经过二线系统性化疗后复发的患者(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可以使用信迪利单抗(商品名:达伯舒)。这也是一种国产PD-1单抗。在临床研究中,信迪利单抗治疗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的客观缓解率高达80.4%,安全性良好。

02、抗癌药的医保和价格变化

经济负担重一直是很多癌症患者不能坚持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2018年5月1日起,我国实现进口的全部抗癌药实现零关税,抗癌药生产、进口环节增值税也将获大幅度降低。2018年10月,经过国家谈判,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涉及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个癌种。此外,国内原研药、仿制药也开始发力,价格也远低于进口药物。特瑞普利单抗和信迪利单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预示着国产化将成为药品价格降低的主要推手。

03、2018肿瘤免疫治疗回顾

免疫疗法及其诊断模式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待癌症治疗的方式。2018年更是中国癌症免疫治疗激动人心的一年,患者真正迎来了免疫治疗药物。

肿瘤免疫疗法开拓者荣获2018诺贝尔奖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莉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免疫检查点CTLA-4及PD-1蛋白的功能。虽然华裔科学家陈列平教授与奖项擦肩而过,但他在该领域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彻底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方式。

一直以来,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低是其短板,我们一直想将常规治疗手段与免疫治疗联合以提高疗效。而2018正是免疫联合化疗数据爆发的一年。5项研究结果显示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不同程度提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总生存期,显著降低了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且耐受性尚可。

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不论肿瘤是否带有PD-L1,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均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此外,无法手术切除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放疗后使用Durvalumab也可获益。Durvalumab作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维持治疗的首个PD-L1单抗,尽管尚未在国内上市,相信等待时间不会太长。

由此,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作为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选择已写入NCCN指南,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最佳人群的筛选、剂量的调整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免疫联合化疗首次在小细胞肺癌中获得成功

在过去的20年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无重大进展,广泛期的中位总生存期仅约10个月。2018年代号为IMPOWER-133的研究结果公布,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联合EP方案降低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疾病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中位总生存期 12.3个月。虽然仅延长了2.3个月,但这项研究开启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模式。不过遗憾的是阿特珠单抗未在国内上市。

更多

2018免疫治疗进展还包括在乳腺癌及宫颈癌等瘤种中获得良好的试验结果;肿瘤突变负荷检测可用于预测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免疫治疗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用于治疗晚期肝癌等。大部分的肿瘤患者或多或少都可以通过免疫治疗获益。

04、2019年抗癌新药展望

2018年肿瘤新药发展成果颇丰。对于2019,让我们有更多的期待。虽然目前免疫治疗提高了多种肿瘤的生存率,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方向,但是仍然只有部分患者取得了良好的预后。对于这方面的原因,研究依然较少,尚未看到有针对性临床实践。

不过,这不能否认免疫治疗的巨大潜力和患者获益的潜在可能,美国总统卡特就是一个例子。此外在国内,各个免疫治疗药物依然被限制在少数几个癌症上应用。例如,帕博利珠单抗在国内仅被允许用于黑色素瘤,但是它在美国也被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鳞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胃癌等。我们依然期待国内关于此方面的临床试验能够早日结束,让更多的患者因此获益。

此外,我们依然期待2019年能看到创新性治疗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药物Lutathera(lutetium Lu 177 dotatate),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Erleada (apalutamide),治疗FLT3+急性髓系白血病的Rydapt(midostaurin)等抗癌新药在中国的上市。

相信医学的进步能进一步提高生存率,努力将恶性肿瘤变成真正的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