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毛病到底有多少的生存希望,还可以活多久?
除了盲区,也不乏许多自以为的理解或是道听旁说,这往往会导致许多认知误区,对治疗以及康复的顺利开展十分不利。
所以,下面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四大误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误区一
过度依赖非常规治疗
就西医而言,除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之外,其他所有的治疗,我们都称为非常规治疗。因为非常规治疗的介入,从而代替、轻视正规医疗手段,是我们所不提倡的。
其实,不反对在保证常规治疗的前提下,适度地接受非常规治疗,但是要理性对待,慎重选择,不能因为吃了中药就拒绝西医。
同时,如果要想中医介入治疗,一定要找正规医院。中医介入后,什么都不敢吃,饮食过度禁忌。
中医有很多讲究,一旦吃了中药,好像就被套住了,饮食上诸多禁忌。有人就说:
不能吃鸡肉!
其实,这是一种讹传。没有任何证据认为家禽类,包括鸡、鸭、鸽子等,对乳腺癌有促进增长的作用。相反,鸡是很有营养的,特别是家养的草鸡。
然后还有人说:
海鲜不能吃,是发物!
其实“发物”的“发”跟西医的过敏有关,并非肿瘤复发。所以,海鲜完全是可以吃的。诸如牛奶、咖啡等等,也可以食用,都没有问题。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某一类食品和乳腺癌的复发、转移有关,在饮食方面营养均衡,不要盯着一样吃就对了。
常规治疗稍有反应就半途而废,对诸多保健品却持之以恒
对于市面上各种所谓提高免疫力、杀灭肿瘤的神奇药物、疗法,通常都不太靠谱:很多都是细胞、动物试验的结果,并没通过人体试验,没有任何数据能够证明其在对抗肿瘤方面的疗效。
而类似胸腺肽一类所谓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药物,目前来说,没有任何数据能证明,它在乳腺癌治疗方面的疗效。
其实说白了,我们吃饭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些保健品只不过被故意吹嘘,夸大了功效。所以,大家对于这种宣传一定要注意,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小心上当受骗。
误区二
内分泌治疗不坚持用药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误区,下列三类患者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服药断断续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今天吃两粒三苯氧胺(他莫昔芬),第二天不吃了,等到后天想起来,一下子补三颗。药物有半衰期,也就是药效时间。
药效时间不会因为药物剂量的翻倍而延长,而只会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药物浓度。
也就是说:
● 该吃药时没吃药,身体就没法置于药物的保护之下;
● 超量服药,则会引起药物副作用的增加。
不愿坚持长期服药,认为2-3年足够了
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来说,内分泌治疗是与癌细胞的一场持久战。激素的控制,让癌细胞无法获得适宜的生长环境,能够让它们长期沉眠。如果抑制时间不够,就有可能让癌细胞死灰复燃,从而让自己暴露在复发、转移的危险之中。
统计数据显示,ER、PR阳性的乳腺癌类型,虽然总体复发转移率不高,但风险却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明显下降,因此必须坚持长期用药。
误区三
不愿意定期复查
复查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但有的患者却认为:
手术做了,化疗结束了,病就好了,不要再做什么复查了!
定期检查不仅可以让医生了解大家的恢复状况、疾病进展,还可以让我们根据副反应表现、治疗并发症,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等等。
手术三年后,掉以轻心不再复查
有的患者认为:
手术后三年是一关,三年内的复查要勤,三年以后就无所谓了
其实这也是不对的。
像三阴性乳腺癌,三年以后再复发的风险确实小很多,但不是完全没有。
所以,建议:
● 低危病人的内分泌治疗是五年;
● 高危的十年;
● 极高危甚至要终身吃药。
当然,复查还有一个作用是监测健侧乳房,尽量早期发现、避免对侧的乳腺癌。
关于复查频率
我认为复查频率需考虑个体化差异,一年一次是基础,是否需要增加频率则要看你的具体病情。
比如一些低危的、非常紧张、有疑病症的患者,是可以适当降低复查频率,一开始就可以一年一次;
如果是三阴性患者的,前三年半年一次足矣。
对于复查频度,资料显示,增加检查频度在生存率上没有帮助。
这也意味着,即便真的出现复发转移,早或是晚发现几个月,对最终结果不带来实质性影响,但过高的检查频度,可能给你带来心理上的沉重负担。
于肿瘤标志物
有些患者很在意这个指标,老是喜欢做。认为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就万事大吉,指标稍有异常,就紧张得不得了。
其实,大家知道这些指标是怎么来看的吗?这些指标是用来监测复发转移的吗?
不是的!
是否复发转移一定是靠影像学检查作为证据的,也就是B超、CT、钼靶等。
如果这些检查都没有问题,单纯一个血肿瘤指标偏高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因为影响它们的因素太多,它们非常不准。
小贴士
对于已经转移的晚期患者,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一种判断疗效的手段,其他患者不建议做。
总结
有的患者得了病,好像获得了更多:明确知道自己的人生到底需要什么、应该追求什么,恍若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