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用药需“私人订制”?神秘的基因告诉你

策划/丛松滨 编辑/王莹 发布日期:2018-09-21 点击数: 5561 次

医学发展到现在,人类已经认识了很多的疾病,可肿瘤依然是挡在前进路上“绊脚石”。于是,在不断的探索中,2015年,美国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可以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

那什么是“精准医学”?小编认为可以理解为癌症治疗的 “私人定制”。在肿瘤的世界里,尽管大家得的是同种称谓的“癌症”,可“同癌不同因啊”。

这得从癌症的本身说起——癌症是个基因病,大部分癌症源自驱动基因突变。在人体内有两种基因,一种是原癌基因,它主管细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长需要它。还有一种叫抑癌基因,它负责管束原癌基因过度分裂、增殖。平时,它们两个和平相处,维持着平衡。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失衡,便会导致细胞癌变,人类才会患上癌症。

    而靶向治疗正是瞄准了癌细胞失控的原因(基因突变),针对已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治疗药物(比如常用的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将这些基因打回原形,阻止它干坏事,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发展的目的。

用中,靶向药物进入人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同时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相比“敌我不分”,好坏通杀的化疗,靶向药就是这么“智能”,是不是有点像生物导弹?

大家都知道肺癌被称为头号“死亡杀手”,治疗效果也差强人意,对于晚期的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副作用小,见效快,就成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成为目前癌症治疗领域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使得癌症的治疗开始有机会向慢性病靠拢,而小分子靶向药物成为了肺癌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然而“靶向治疗,基因先行。”靶向药物不是哪一个肺癌病人都可用,也需要“私人订制”,查清楚到底是哪个基因出了问题,关于靶向药物应用的一些问题,小编汇总如下:

1、靶向药物谁都可用?

不过靶向药物虽好,但并非人人有效,因为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存在相同的基因突变类型。若患者光听说靶向药物好就盲目使用,而不管自己适不适合,可能会无效或者效果差而延误病情,而且浪费钱。

不查基因吃靶向药,就是耍流氓!

2、需要做什么基因检测来评估?

2018年NCCN指南里明确指出肺非小细胞患者都需做EGFR、ALK、ROS1、BRAF V600E、PD-L1等基因,除外还可选择性做MET、RET、HER-2等基因检测。本院病理科针对指南上推荐的基因做了肺癌10基因套餐,但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性的做单个基因检测。

微信图片_20180921075202.jpg

微信图片_20180921075219.jpg

海肿病理科分子检测平台

3、基因检测后怎么选靶向药?

已上市的靶向药物如下表,但有些药物在中国还没上市:

微信图片_20180921075337.jpg

4、什么是耐药?

所谓耐药,就是前期使用分子靶向药的时候疗效显著,用药一段时间后发现病灶不能被很好地控制了,就好像正当我们不亦乐乎地使用分子靶向药这把有效的“钥匙”时,狡猾的肿瘤细胞却换了锁,原来的药物不能控制这位突变的“坏蛋”,导致肿瘤重新肆虐。

5、耐药后怎么办?

患者靶向治疗耐药后,再做基因检测再找靶点!

(如以下太专业,不好理解,请记好上面那句话)

如EGFR敏感突变阳性患者可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一线治疗中获益,但遗憾的是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耐药。

常见的耐药机制有T790M突变和MET扩增,另外还有小细胞转化、上皮-间叶转化、PIK3CA突变、EGFR过表达、IGF1R过表达等。

EGFR20外显子T790M突变是首个被发现的EGFR-TKI耐药机制,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常见的EGFR-TKI耐药机制,存在于约50%EGFR-TKI治疗后的患者。

针对T790M的克服耐药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第三代EGFR-TKI为针对此靶点的特异性靶向药物,包括奥希替尼(AZD9291)、rociletinib(CO-1686)、olmutinib(HM61723)、EGF816、ASP8273等。

咨询电话

海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36391838

微信咨询

微信图片_2018092107543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