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伯的想法很简单:肠癌是吃出来的,以后红烧肉、高油高脂、辣的东西不能碰,鸡肉、鸡蛋是“发物”也不能吃,就吃点青菜、丝瓜等清淡的东西吧。结果反而加剧了癌症的恶化……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67%的住院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71%患者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更可怕的是,大约20%的恶性肿瘤患者直接死于营养不良,可以说是“饿死”的。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盲目忌口、错误忌口的问题。中国的癌症五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不仅是国外强调早期筛查,也包括对营养支持的重视。肿瘤会通过各种途径改变机体代谢,消耗大量能量,分解自身蛋白,患者自身变得虚弱,又如何和癌症抗衡呢?今天,小编请来营养科的李超医生和大家聊聊营养治疗。
李 超
郑州大学营养学硕士,曾赴天津市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营养科进修,擅长对头颈部肿瘤、食管肿瘤和重症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及康复期管理。
关于营养
提起营养科,几乎所有人都会联想到营养餐,固然营养餐是营养治疗最基本的手段,但面对经口摄入障碍或不足的群体,再谈营养餐毫无意义,此时需要另外两种手段,那就是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摄入均衡营养液。该营养液与蛋白粉、奶粉、保健品不同,它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换句话说,如果完全不能吃饭,单纯补充适量的肠内营养粉也能保证机体棒棒哒。
肠外营养刚好相反,它是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所以必须把营养成分解体化,也就出现了单瓶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因此,对禁食的患者来说,一个也不能少的“全合一”营养液才能保证患者的机体正常运行。
当前营养治疗的重要性人尽皆知,营养治疗的普及度也不低,但大家却忽略了营养治疗的两大关键点:一是个性化,二是介入时机。通俗地讲,营养治疗不是简单的“用与不用”,而是“用什么?用多少?何时用?”。
用什么?
同样都是肠内营养混悬液,但后缀有TPF-T、TPF-D和TPF-FOS,其适应症各不相同;同样都是复方氨基酸,但后缀有3AA、9AA和18AA,其成分和功效也各异;同样都是脂肪乳,但价格从60到304元不等,其特点也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找专科医生为您制定个性化营养治疗方案。
用多少?
我们机体有一个基础代谢量,它是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所以如果全天营养摄入(包括膳食+肠内+肠外)低于基础代谢消耗量,营养不良不仅得不到纠正,反而会由轻度演变成重度。所以临床上出现给予患者营养治疗后,体重和营养相关性指标仍呈进行性下降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营养摄入过量也对患者不利,非但浪费资源还会加重机体代谢负担。此外,对于糖尿病和肾病患者的营养治疗,其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必须要精确控制,做到1人1量,否则营养治疗完全无效。
何时用?
肿瘤患者不一定死于肿瘤本身,有可能会死于感染。
肿瘤患者因为疾病和相关治疗导致“吃不好→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感染→吃不下、肠内抗生素性腹泻、肠外限液→加重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所以营养治疗早期介入,预防感染很重要。若发生感染后再行营养治疗已很难再逆转局面。
如何早期识别营养风险群体?
国际共识的是利用NRS2002来判断,但实际应用却因为条目多、时间紧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简化版进行初筛,即满足以下情况之一的就可以尽早请营养科会诊:
1、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小于18.5;
2、3个月体重有下降;
3、近一周进食量减少。
营养科诊疗范围
一、为糖尿病、高血压、肾病、肝病、无进食障碍的肿瘤患者提供个性化饮食指导,该指导精确到适宜摄入食物的种类和各类食物的具体摄入量,真正做到1人1方1量。
二、为恢复期的鼻饲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自制食物匀浆膳食谱,让消化道返璞归真、减轻经济负担。
三、通过膳食调查和疾病状态评估,为需要肠内或肠外营养的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定期查房跟踪调整剂量,让肠内营养不再是多少吃点那么随意,让肠外营养不再有不足或过量的情况。
四、利用Inbody S10仪器对患者进行人体成分测定。
人体成分测定的用途
1、评价胸水、腹水患者的容量状况;
2、对乳腺癌淋巴水肿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并评价干预治疗效果;
3、对肌肉减少症进行诊断并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较传统诊断方法具有简便、精确、无辐射的优点;
4、通过测量人体细胞质量来评估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疾病严重程度;
5、通过测量人体相位角和水分含量及分布来评估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