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鸦片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

发布日期:2018-08-30 点击数: 5374 次

国际禁毒日特稿

由于毒品吸入后会产生欣快感和成瘾性,使毒品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1840年前的20年间里,中国因鸦片输入而导致白银外流超过1亿两。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给中国人民带来百年耻辱,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

 

今天,疼痛科副主任张志春主任医师为大家解答一下,鸦片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呢?

所谓毒品,泛指包括鸦片、海洛因、冰毒、大麻等能够使人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其中最为常见的主要是鸦片类。

鸦片是从罂粟果的浆汁中提取的一种棕色固体。

罂粟和罂粟果

鸦片中有许多化学成分,占主要的是吗啡、可待因等。将吗啡进一步合成就可以得到我们熟知的毒王——海洛因。一旦沾染海洛因,几无戒除的可能。

医学上将以上物质统称为阿片类物质。其中吗啡和可待因也是临床上常用的强效镇痛药和镇咳药。

瘾君子吸食毒品为的是要去感受药物带来的飘飘欲仙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

烟、酒和咖啡也可以使人成瘾,而阿片类物质更容易使人上瘾,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切可以从麻辣说起。

麻辣其实是一种舌头上的痛苦,为了平衡这种痛苦,人体会分泌一种镇痛的激素——内啡肽

内啡肽是人体本身就可以合成类似于吗啡作用的激素。它们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平衡的抗痛系统,当人体有伤痛时,内啡肽被释放出来以对抗疼痛,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

吃麻辣烫的时候,内啡肽分泌活跃,消除舌上痛苦的同时,也让大脑感觉很爽。而我们误认为这种快感来自辣味本身,从而更加喜欢吃辣。

此外,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和唱嘹亮的歌曲也可以促使内啡肽分泌,这也是很多人喜欢长跑和K歌的原因之一。

但是,一个正常人如果吸食了吗啡,就会从外部破坏这个内在平衡,导致人体内啡肽分泌异常,造成对这种来自体外的药物成瘾。

反过来,一个极度疼痛的人,他体内的内啡肽严重不足,这时给予他吗啡,吗啡只会对疼痛起作用,而不会成瘾。

换句话说,如果科学地使用,吗啡是一种有效的止痛药,那它就是天使;而如果滥用则会变成毒品,那它就是魔鬼。

为什么要给肿瘤患者使用吗啡

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性疾病就是疼痛,这是肿瘤压迫、侵犯有关组织所产生的。

它对患者造成极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传说中的“竹签扎手指”能有7分疼

分娩痛可能达到8分疼

而晚期癌痛,却可以达到10分疼

持续的,不断的10分的疼痛。

你可以想象得到吗?

那种入骨的疼痛,他们可能因为疼痛无法入睡,可能因为疼痛焦虑抑郁,甚至想通过自杀寻求解脱…

我们当然是有办法缓解这种疼痛的,只是需要使用到吗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制定了三阶梯止痛基本原则。其可使80%以上的癌痛患者达到完全无痛。

但是,现实是70%的癌症疼痛患者却没有接受到规范化的镇痛治疗。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包括相当数量的医护人员在内的广大人群对这种源自毒品的镇痛剂的恐惧感,使得阿片类药物不能充分足量地使用在癌痛病人身上。

何谓治疗癌痛的三阶梯原则?

第一阶梯

适用于可以忍受的疼痛,这时患者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

这时我们不使用阿片类药物,常用:消炎痛,是一种前列腺素合成的疼痛抑制剂,本品血药浓度比较平稳,故适用于第一阶梯。但是这类镇痛剂有天花板效应,即一定的剂量后,加大剂量也不能增加镇痛效果,制约了临床应用。但它们可以增强二、三阶梯药物的疗效。

第二阶梯

适用于疼痛明显的患者,无法忍受,睡眠也受到干扰。

这时我们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盐酸曲马多、可待因等。不过,也存在天花板效应。

第三阶梯

这时候患者已经疼得不行了,睡眠受严重干扰,或自主神经紊乱,或患者已经不能自已调整身体的姿势。

这时就可以使用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吗啡无天花板效应,剂量可不受药典限制。

理论上讲,医生可以无限量地使用吗啡,直至疼痛缓解。

我们实际使用时,根据癌症病人病情需要和耐受情况决定阿片类药物的剂量,并使用口服的阿片类药物的缓释剂型,不直接静脉注射,更进一步避免了成瘾的发生。

借用我国著名肿瘤专家孙燕院士的话:

40余年临床工作,经历的成瘾患者仅4例,且不是使用缓释制剂者。1990年开展WHO癌症镇痛后,未见成瘾发生……

在本人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未发生一例成瘾案例。可见三阶梯镇痛法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