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遗传性大肠癌
近40年来,大肠癌发病率正在持续升高,其发病率已超过胃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肠癌发病率持续升高呢?大肠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富贵病,研究显示,除了遗传因素外,70%的散发性大肠癌与生活习惯有险密切相关。
1、遗传因素
大肠癌发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如果某一个家族中发现一个大肠癌患者,那么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发生大肠癌的概率会比普通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临床上将这类大肠癌称为遗传性大肠癌,主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及其它一些类型。所以若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大肠癌或结肠息肉患者,一旦发现自己有大便出血、腹泻、大便变形等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2、饮食因素
人体的肠道,是吸收营养以及排出废弃物与毒素的重要器官。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人们逐渐变得顿顿吃肉或常年吃素,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建议大家还是要均衡饮食,荤素搭配,肉可以吃,但少吃红肉,多吃鱼肉等白肉,要减少吃油炸、烧烤、腌制食品,尤其是要拒绝频繁吸烟、酗酒,烟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发病率明显增高。
3、环境因素
大气的污染、水源的污染、家庭日化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体毒素水平的高低。
4、生活习惯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引起大肠癌发病的原因,如经常熬夜、缺乏运动等,建议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久坐办公室的人群更要经常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等,这样可以帮助肠胃蠕动,促进排便,减少肠道对毒素的吸收。
早发现和早治疗是关键
大量数据显示,大肠癌早期患者和晚期患者在五年生存率上有很大的落差,且如果早发现早治疗,有些Ⅰ期肿瘤患者甚至可以在手术后无需辅助化疗或放疗,可见早期发现对于治疗上有多方面的优势。但由于大肠癌是隐匿性极强的恶性肿瘤,它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尤其是无遗传性的散发性大肠癌患者从腺瘤发展至大肠癌的过程可能是8-17年,所以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患者在出现脓血便、黏液便、腹部肿块等后,才意识到去医院就诊,常常此时病程已发展至中晚期,这就可能会大大降低疾病的治疗效果。所以我们提倡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进行肠镜筛查。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人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大肠癌流行病学研究,有以下几个对象:
大便潜血阳性。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本人有癌症史。
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这些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该定期去医院进行肠镜检查。除了高危人群外,有便血、黑便、贫血、体重减轻的人群及50-70岁的无结直肠癌报警症状人群也建议定期进行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肠道息肉。不仅通过早期诊断大肠癌提高治疗效果,更通过发现癌前期病变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这就让很多人及早解决“小麻烦”,以免以后遇上“大麻烦”。
发现大肠癌最有效的检查是肠镜,可是很多患者都因为怕痛或担心对肠道产生伤害等各种原因而对肠镜检查望而却步,耽误病情,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其实肠镜检查的设备和技术都在不断更新,可以说,肠镜检查对人体是没有伤害的,但毕竟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所以在检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适,但这种不适是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忍受的,而对疼痛特别敏感的患者也可以选择麻醉下无痛肠镜检查。
那么肠镜检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首先要认真听取医生介绍检查的过程,消除思想顾虑。
其次在肠镜检查时,因为医生会将肠镜从肛门插入肠道,需一边注气,一边缓慢地循腔推进,此时可能会有很强的腹胀感,所以如果有明显不适,应及时告知操作医师。
第三,不管是取活检或内镜下治疗术后,都请卧床休息,建议三天内不要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性腹痛,或大便出血量多的情况,要及时告诉医生。
最后,肠镜检查也是会有并发症的可能的,但发生率是非常低的,约0.1%-0.3%,最常见是肠穿孔,其他的如:肠道出血、感染等。
除了肠镜检查,还有一些新的“利器”,如染色内镜、放大内镜,通过黏膜血管颜色深浅的差别来清晰显示血管走形的形态,弥补了普通内镜的不足,对早期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表面微血管形态模式及炎症性胃肠黏膜损伤等病灶的显示有较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