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诊疗密码|著名胸部肿瘤专家王长利教授教学查房记

审稿/ 吴军 发布日期:2022-07-08 点击数: 4988 次

日前,海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宁静的病区,突然热闹起来,不少患者和家属,都站在病房门口翘首期盼。

一位中等身材,神采奕奕的中年专家,在一群年轻大夫簇拥下,逐一走进病房,一一查看患者病情,并开展现场教学查房。

他就是海南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主任王长利教授。

王长利教授(左三)与年轻医师交流.jpg

王长利教授(左三)与年轻医师交流

告诉你一个秘密:胸中藏着三居室

听说王教授亲自来查房,张先生早早站在门口等候。一个月前,他被确诊肺癌,需要手术治疗。本来准备出岛求治,得知王长利教授要来,决定留在本地治疗。

由于肿瘤侵犯,张先生肺功能受到很大影响。

王教授仔细查看了张先生的诊断资料,并一一询问了患者情况。走出病房,在走廊上王教授结合张先生病情,和蔼地开展现场“教学”。

原来,肺是由几亿个“肺泡”组成的,将这些肺泡一一展开,面积达80至1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三居室房间大小。

人的肺部功能,平时就有大部分在“偷懒”,处于怠工姿态,只有一小部分在努力工作。

王教授结合他数十年积累的经验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将术前术后帮助患者加强肺功能锻炼的方法,毫无保留地一一教授给年轻医生,让患者更多获益。

“心里一定要装着患者”

“生命无价,但有时,生命是‘有价’的。”走出病房,王长利教授与大夫们算起了“经济账”。

80多岁的陈爷爷,确诊晚期肺癌,并已转移。陈爷爷家在农村,子女条件虽不好,但很孝顺。

陈爷爷操劳一辈子,孩子们都想最后尽点“孝心”,要求给予最好的治疗。

王教授掰起手指,耐心算起账来。他说,最新靶向药,一个疗程近3万元,还全部自费。这些钱,超出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关键是,患者年事已高,自身机能不好,特别是这些贵重药真的能起死回生吗?“患者或患者亲人的心情,我们能理解,都希望治好病。我们更希望‘妙手回春’。”王教授一脸真诚,“但是,作为医生,我们要理性,要真正从患者利益去考虑最佳治疗方案。”

王教授饱含深情说:“生命有时是‘有价’的,尤其对晚期患者的治疗,不仅要考虑患者治疗效益最大化,还要考虑家人的承受能力。治疗的根本原则,绝不能做‘人财两空’的事。”

“心里一定要装着患者”,王长利教授不仅把这句话挂在嘴上,那怕最为常见或细小的治疗环节,他都一一查证,认真对待。

“王者风范”

王长利教授是我国著名胸部肿瘤专家,尤其对肺癌的治疗,颇有建树,他的团队,通过靶向辅助治疗等新技术,将局部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由40%左右提升到84.78%。

王长利教授介绍,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很多毛玻璃结节,90%是良性的,即使是肺癌,也是早期,手术切除效果非常好,五年生存率达到95%。如果更早期的原位癌,微浸润癌的患者,五年生存率达到100%。因此,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王教授还特别提醒,肺部发现小结节,既不要过度恐慌,更不能大意,一定要到专业机构明确诊断或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王长利教授聘任海南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主任后,每月定期到医院坐诊、做手术,让海南患者不出岛就能获得国内顶级专家的诊疗。

王教授像一个“平民学者”,没有一点架子,与年轻大夫和患者们相处似朋友。

“王者风范”是年轻大夫们对王教授最一致的评价。

王长利教授每次出诊信息一发布,他的号几分钟就被抢空。看着诊室外没挂到号焦急等待的患者,王教授总会告诉助理,给他们加个号吧。

“我们知道什么病用什么药治疗更好,但至于这个药的药理作用、研制过程,我们不会去细究。但王教授不一样。他要求我们至少要基本要掌握药理作用,这样才能更好进行治疗效益评估。”程全是胸外科一位年轻医师,他说从王教授身上,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学到了技术背后的东西——对待患者极端负责的态度和对待医疗极端细致的精神。

文图/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