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三甲”预评审工作侧记
连日来,我院邀请国家卫健委医管所医院管理咨询中心副主任王吉善教授,国家卫健委医管所医院管理咨询中心专家王渌,国家卫健委医院评审评价国家级核心专家、国家卫健委医管所特聘专家李西英,国家级医院评审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药师周文,国家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修订专家、国家级等级医院骨干评审员李国宏,国家卫健委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专家组成员、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院感质控部主任杨芸等专家,对照“三甲”评审标准,进行全面系统评价。
专家们通过3天的深入走访调查和一天半的深度辅导,既是对我院医疗质量安全的全面检阅,也是提升患者安全的系统培训,更是“重在内涵”建设的“实战”演练。
评审专家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分别深入走访90多个部门和科室,访谈医护、患者及家属300多人次,检查各类设备百余台,查阅病例上百份,查对创评条款1000多条。
全院动员,人人参与。预评审过程中,从院领导、科室主任、护士长到保安、保洁员,以饱满热情,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全身心投入迎评工作中。
专家所到之处,迎接他们的是一张张热情的笑脸;面对问题,医护职工们像学生一样,真诚地向评审专家请教。9月3日上午,王渌专家对部分科室创评问题进行辅导,由于涉及人员不多,安排在会议室进行。结果,不仅过道挤满了人,连门外都站满了“蹭课”的医护。通过“三甲”创评进一步激发了全院职工“以院为家,建设医院、热爱医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会风体现态度。当天下午的辅导,只好安排在能容纳200多人的学术报告厅举行,尽管过道上增加了临时座椅,依然“一座难求”。4个多小时的辅导,会场鸦雀无声,中途没有一人离席。
会风不仅是一个单位作风的表现,更能体现团队的学习态度。下午的辅导,尽管比正常下班延后了1个多小时,大家依然热情高涨,意犹未尽积极提问和发言。会后,各部门迅速行动,疑心聚力,以问题为导向,自觉改进。
王吉善教授曾先后多次亲临医院指导,他最大的感受是“每一次都有惊喜,每一次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三甲’创评真正形成了全院共识,真正融入了日常工作”。他对医院“三甲”创评以来发生的可喜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
以评促建,重在内涵。创“三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面提高医疗安全与质量,为患者提供质优满意的医疗服务。吴世政院长反复强调“不能为评‘三甲’而评‘三甲’,而是要通过‘三甲’创评切实提升为患者服务的内涵,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医院职能部门,特别是临床和医技科室,利用“三甲”创评活动,梳理和优化工作流程,查漏补缺,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使服务效率与患者安全得到同步提高。肿瘤内(一)科实现“评建结合”,把“三甲”工作要求贯穿为患者服务全过程,既同步对接国际新医药技术指南,让国内患者受益于国际最新医药的规范化、标准化治疗,又严格执行“指南”标准,保证患者用药治疗安全。
“质量安全,永远在路上”既是医疗行为的本质要求,也是“三甲”创评的实质所在。吴世政院长走进哪一个科室,都语重心长地提醒:“创评不要怕暴露问题,更不能掩盖问题,而是要对照‘三甲’条款,不断优化、持续改进服务,减少和避免问题的发生,保证患者有治疗安全。”
“服务没有最好,责任没有终点。“三甲”创评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创评工作,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在创评过程中,吴世政院长要求大家“不做文字游戏,不搞形式主义,将创评融入工作日常”。护理组评审专家李国宏,称赞我院职工“彬彬有礼,爱院如家”,表示她们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发现“病人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医患关系很融洽”。
通过“三甲”创评,优质服务理念植根于医护心中,并形成共识,成为日常服务的自觉行为。手术麻醉室护理团队,对标“三甲”要求,对术前、术后物品进行标准化查验,不放过任何疑点,保证患者手术安全。临床医学工程部按“三甲”标准,严格医疗器械设备的使用指导与监管,定期组织查验校对,确保器械精确度,有效维护了患者利益。
专家检查现场
吴世政院长(左二)陪同管理一组专家深入科室检查
公保才旦书记(右三)陪同管理一组专家深入科室检查
吴智勇副院长(左一)陪同药事组专家深入科室检查
邵永孚副院长出席预评审启动会
余书勇副院长(左二)陪同医疗组专家深入科室检查
刘韦淞副院长(右二)陪同管理二组专家深入科室检查
高继河副院长(左一)陪同管理二组专家深入科室检查
彭少华副院长(左二)陪同医疗组专家深入科室检查
计兴慧副院长(右二)陪同药事组专家深入科室检查
郑茵副院长(前左一)陪同院感组专家深入科室检查
文图/梁山 李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