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皆知肿瘤是一种慢性的疾病,它可以潜藏在人体中很久而不被发现,它不像感冒和咳嗽,症状比较明显。不同的肿瘤,其易发人群也会有所不同。如何鉴别自身的体质,以达到早期预防的目的?带着疑问,笔者采访了海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魏志霞。
肿瘤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肿瘤细胞可以无限地增生、扩散和生长。其实在初始阶段,肿瘤细胞也是“好孩子”,只不过后来变异然后变坏,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然后侵袭各种正常器官和组织。患者的营养得不到平衡,于是肿瘤就开始恶化。
那么哪些人群是肿瘤的易发人群?对于这些危险系数较高的人群应该如何预防肿瘤的发生?
魏志霞主任介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情绪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人体的防御机制没有了,疾病就会趁虚而入,生病的概率就会加大。总结下来有以下六类情况。
一、亲属有肿瘤病史者。研究发现肿瘤有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具有肿瘤家族史者比一般人群患癌概率要高一些。
二、具有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吸烟、长期饮酒者。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偏食习惯者。
三、长期接触致癌物质者。比如放射线工作人员、化工厂职工、长期接触石棉、苯类、苯胺类、煤焦油等人员。
四、长期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肝硬化、HPV病毒感染者、慢性胰腺炎、胃溃疡、肠息肉、慢性肺纤维化等疾病等。
五、45岁以上中老年人。肿瘤虽然会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其发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大。
六、长期情绪抑郁。情绪的影响是身体的第二大杀手。不良的情绪会伤害肝脏等器官。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因此,采取积极预防(如健康教育、控烟限酒、早期筛查等)、规范治疗等措施,能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魏志霞主任呼吁,要定期进行专业的防癌体检。例如使用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肺癌、超声结合钼靶检查乳腺癌、胃肠镜检查消化道癌等。
癌症筛查需要综合考虑年龄、性别、家族史、居住地、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建议到肿瘤专科医院找专业医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