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和放射科的专家技师们,无异于战场上的排雷勇士,坚守新冠肺炎排查第一线,为我院实现“防疫和接诊”两不误目标,为打造肿瘤患者“安全岛”做出了贡献。
我院主要收治对象是肿瘤患者,普遍年老体弱,免疫能力低下,属传染性疾病易感染人群。但肿瘤疾病与其它疾病不同,对放化疗及手术患者都有严格的治疗时间节点,一旦错过,轻则影响治疗效果,重则危及患者生命。
如何做到“防疫和接诊”两不误?
严把入院关口,把新冠病毒这颗“地雷”隐患排除,是确保医院安全的前提。检验科和放射科担负起了“排雷”重担。
“疫”往无前 检验担当
新冠病毒排查,检验首当其冲。
病毒检验“危机四伏”,检验科虽不直接接触患者,但接触的标本潜在巨大危险。样本的接收、拔帽、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和看不见的病毒正面交锋。
检验科主任覃西动容地说,检验人员绝大多数是90后的年轻小伙子和小姑娘,大疫当前,这群年轻人主动扛起了重任,不惧危险,全力以赴地为临床一线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
技师钟国柄的孩子才4个月大,疫情发生以后,他日夜加班,持续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尽管觉得亏欠妻儿,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坚守岗位。
春节前,技师侯乃旭已经调离基因诊断室(简称PCR室),疫情发生后,为减轻同事工作压力,她主动请缨要求重回PCR室,参与病毒检验工作。
刘玉波、朱慧、姚承伟等技师趁着春节假期回阔别已久家乡和亲人团圆,接到疫情防控通知后,没有迟疑,想方设法从四面八方奔回千里之外的工作岗位。技师朱慧当时在昆明市探亲,疫情发生后,昆明市区全面封城,他从城外绕行400多公里去机场,确保能准时回到工作岗位。技师刘玉波原订机票从武汉经停转机,为了顺利返程,特意改签机票从石家庄返回。
疫情期间,日最高送检病毒样本达到150份,工作任务繁重。在基因诊断室里,检验人必须“全副武装”,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双层乳胶手套,鞋套……常常连续工作6小时,不仅闷得汗流浃背,双手被乳胶手套“泡”得发白,脸上也被口罩、护目镜压出印痕,且检测过程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不言而喻。为了节省防护物资,大家都尽量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有时加班到深夜1、2点,饿的前胸贴后背。
截止3月18日,检验科共完成了2512例“新冠”病毒排查工作,无一“失手”。
辛勤的“检验人”
“疫”路有你 放射护航
CT影像作为“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在早期快速识别可疑感染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放射科进行了精心的部署,不仅组建优秀的医护队伍24小时坚守岗位,安排尖端的影像检查设备—256排Revolution CT,还配备了空气消毒机全面消毒,全力保障疫情排查工作有序开展。
“请耐心等待,叫号进入,不要靠近,避免交叉感染!”在放射科护士站总能听到导诊护士耐心引导的声音。
进入CT检查机房,技师会细致地询问病史,还要扶患者上下检查床、帮助摆放检查体位、训练呼吸运动等。尽管工作简单,但每次与患者的“亲密”接触,都面临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
疫情期间,日最高“排冠”CT检查达到200余人次。因不停地走动,穿戴密闭防护装备的技师不一会就汗流浃背,汗水流淌在脸颊上、脖颈里,闷热刺痒。
完成检查还需出具影像诊断报告。为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放射科主任陈世林及科室专家每日从数百张图像资料中仔细查找异常,严格把关诊断报告。确保不错报、不漏报,为每一名患者负责。
在全科人员的相互协作下,从检查到出具报告仅需20分钟,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等待的时间。
“为了完成工作,大家常常加班加点到深夜,有时甚至到了凌晨,吴多秦,谭尧等几名年轻的技师直接睡在了办公室,第二天依旧照常上班。”护士长何直蔚高告诉笔者。
截止发稿前,放射科共完成了3703例“新冠”CT影像排查工作。
忙碌的“放射人”
文/图 覃西 何直蔚 陈琳